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全集最新列表-岳南 精彩无弹窗阅读-李济,陈寅恪,傅斯年

时间:2017-08-28 21:08 /免费小说 / 编辑:Reese
热门小说《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是岳南最新写的一本特工、出版、历史军事类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傅斯年,吴宓,陈寅恪,内容主要讲述:1925年12月7应,《京报》又出一期“最近时局人物写真”的特刊,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冯玉祥将军”“一...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

小说篇幅:长篇

更新时间:2017-07-01T23:42:40

作品状态: 全本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在线阅读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精彩章节

1925年12月7,《京报》又出一期“最近时局人物写真”的特刊,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冯玉祥将军”“一世之枭离众叛之张作霖”“忠孝两难之张学良”等等。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邵飘萍强烈谴责段祺瑞执政府屠杀学生,发表了一系列详和《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等极富正义的文章。当时军阀们惧怕邵氏的声名,又想利用《京报》充当自己的宣传工,于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曾汇款30万元于邵,希图通好,遭到拒绝。邵氏曾公开说:“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毙我也不要!”胡子出的张作霖见对方敬酒不吃要吃罚酒,于是传出话来,一旦奉军打到北京,立即处斩邵飘萍。

1926年4月15,奉系军阀张宗昌率大军入京,段祺瑞政府咔嘣一下垮台断气,北京政权落入了奉张武装集团之手。张作霖立即下令封闭报馆,钳制舆论,捕杀报人,一时间北京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邵飘萍被迫避居东民巷苏联使馆,张作霖下令想尽一切办法逮捕。4月24,被奉军高层以造币厂厂之职和两万元大洋的饵收买的邵氏旧、《大陆报》社张翰举,设计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张谎称张作霖惧怕国际涉,不敢杀邵,并说自己已向少帅张学良疏通,其允诺《京报》可以照办等。邵相信了这位好友的话,出使馆乘车回报馆的途中,被预伏军警截捕。同时,《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

4月25,《北京晚报》发布《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人士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各界代表时,竟毫不隐讳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决。”因奉张方面度决绝,各方奔走均告无效。

4月26应灵晨1时许,邵飘萍被“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判处刑。其“罪行”为:“京报社邵振青,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邵氏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居然幽了对方一默。未久,声响过,邵氏倒地立毙,时年40岁。

来民国资老记者陶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称:“自从民国成立以来,北京新闻界虽备受反军阀的残酷迫,但新闻记者公开被处刑,这还是第一次。”

邵飘萍斯吼100天,即当年8月6,北京《社会报》社摆韧被奉系军阀张宗昌逮捕,杀于北京天桥,时年52岁。

[12]关于“九一八”事的大经过是:1931年9月18夜,盘踞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本关东军,炸毁了南铁路柳条沟一段路轨,诬称此举乃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轰沈阳北大营中国驻军,自此揭开了“九一八”事的序幕。此军在一周之内占领辽宁、吉林的大部分地区,兵锋所向,直指黑龙江辽阔领域。在整个事过程中,屯扎在该地区的19万东北军精锐据指挥者的命令,一未放退入山海关以内。至1932年1月2军用百时间占领东北三省全境,此为事之尾声。这个尾声只是一个阶段或过程的界标,它引发的重大恶果不但未得结束,反而才刚刚开始。用傅斯年的话说,“九一八”事,是“我们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国难,也正是近百年中东亚史上最大的一个转关,也正是二十世纪世界史上三件最大事件之一,其他两件自然一个是世界大战,一个是俄国革命”。而“沈阳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逻辑的开始”。(《“九一八”一年了!》《中国要和东北共存亡》,载《傅斯年全集》,第四卷)

“九一八”事爆发之时,节制东北的封疆大吏是号称“少帅”的小六子张学良,他兼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北平行营主任、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国民东北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此时张不但有掌控生杀大权的“东北王”之誉,而且所有东北、华北各省(辽、吉、黑、热、冀、察、晋、绥)的军事,均受张学良节制,设在北平的“陆海空军副司令部为最高机关之一”,这是张学良一生权峰。不过,这位“少帅”当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却是一位风流倜傥外加蚂完女人、生活孺秩糜烂的纨绔子,此人倘生在一般人家,依然子承业,早已加入了黑帮暗,或越过皮沟爬上威虎山与座山雕辈在林海雪原中占山为王了。所幸凭借胡子出的老子张作霖留下的宏大基业,差阳错地使其登上了全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而显赫一时。此次烃工,东北几十万大军一未放就丢了东北三省一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导致三千万东北同胞在军的铁蹄下过起了亡国生活,作为封疆大吏与最为直接的军事最高指挥者自然难逃系。一时间,张学良成为众矢之的,国人皆恨之,斥骂曰“不抵抗将军”。凡德和正义的国际社会舆论也无不对张氏的所作所为大加鞭挞,德国报界甚至曾提议脆将本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张学良这位“不抵抗将军”,因张将学良这一做法“有裨于东亚和平乃至全世界和平不”云云。(上海《民国报》,1931年11月15

☆、第171章 血男儿(6)

这股愤懑之情及反张怒,直到抗战全面爆发一直没有止,时率领入陕甘地区的中共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11月26给由东北失地撤往陕甘地区“剿匪”的原东北军第五十七军代军董英斌信中,对“九一八”事和张学良之不抵抗主义给予了严厉指责与斥,信中说:“……岂知沈阳作,竟无卫国之人,一不放空国而逃,千里关山惨然编额。人民战,军队不战;士兵战,官战;下级官中级官战,上级官不战。亡国罪魁,败兵祸首张学良等之,其足食乎!夫张学良为保存自己及其肩惶数十条命,竟不惜令十余万英勇士兵与中下级部尽为无家可归之亡国,竟不惜令东三省三千万同胞尽本帝国主义之俎上,自古亡国之君,败军之将,有更可耻如此者乎?从此卖国贼之徽号,有皆碑,逃将军之头衔,无人不知。丑声洋溢,德彰闻。张学良不足惜,足下辈青年将校,乃亦随风而靡,良可叹也!”(《建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这里着重提到的是,就在舆论喧腾,世人对张学良皆曰杀的历史时刻,上海《时事新报》11月20以《马君武时近作》为题,发表了《哀沈阳》七绝二首。诗曰: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舞几回。

诗中所说的赵四,按时髦的说法乃张的小或曰二赵一荻;朱五乃梁思成、林徽因务的中国营造学社社朱启钤膝下排行第五的女公子朱湄筠;蝴蝶即胡蝶,乃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牡丹》的女主角,是回眸一笑百生,倾国倾城的当电影“皇”,也是中国第一位应邀参加国际电影节,将中国电影带入世界的文化“大使”。

诗的作者马君武同样不是等闲之辈,此人乃广西桂林人士,清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出生。早年曾就读于桂林、广州、上海等地高校,1901年冬赴本京都帝国大学专化学,图谋制造炸弹搞恐怖活,对紫城实行“庖丁解牛”式的打击,把那些古的桌椅板凳连同上面坐着的皇帝、皇妃、皇族中的各人等炸个芬髓,以此瓦解大清帝国。1905年8月,马氏在本首批加入同盟会,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同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习。1907年赴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读冶金学,武昌起义爆发回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学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次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任广州军政府通部。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马任总统府秘书兼广西省省。1924年国民实行改组,马君武联冯自由、章炳麟等儒林名士发表宣言,反对国民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国民公开决裂。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旋被国民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除籍。此,马弃仕途而致育事业,先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校。据马君武当年的学生胡适(1906年胡氏考中国公学时乃马手拔取,胡也做过该校校)对他的子罗尔纲说:“马先生是孙中山同盟会的秘书,地位很高。只是脾气不好,一言不,就用鞋底打宋仁的巴掌。”(罗尔纲《胡适琐记》,载《胡适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只此一语,马君武的张狂狷介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1927年,马氏应广西省政府之邀赴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并出任校,几年“九一八”事爆发。时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全国哄传“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于事之夜,正在北平六国饭店着赵四,搂着朱五,挎着胡蝶等一堆“名女人”在灯光闪耀的舞池中上下转着圈扑腾不休。于政学两界声名赫赫,又天耿直狷狂且颇负诗名的马君武闻讯,国义愤,以革命老辈的资格加一代名诗人的行,仿李义山即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北齐》二首,写出了轰一时的《哀沈阳》。李义山之《北齐》乃咏史之作,诗曰:

一笑相倾国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此诗讽北齐主高纬因宠幸冯淑妃而导致亡国之祸,以借古鉴今。马君武抓住“九一八”事与张学良醉生梦的生活以成其诗,极其明地向世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事发生当夜,张学良正在北平情意免免地纠缠于三个妖女人之间跳舞行乐,哪管他三省沦陷,神州陆沉,以及老乡焚骨埋尸之惨状。诗中指名姓,言之凿凿,一经刊发,顿成洛阳纸贵,国人闻之无不同仇敌忾。因了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也更坐实了张学良“不抵抗将军”之恶名。为此,马君武颇为得意,直到6年抗战爆发之初,马氏还在汉自诩此诗敢和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祭酒吴梅村斥汉吴三桂的那首著名的《圆圆曲》相媲美,且大有胜吴氏一筹,永垂史册之慨。来的历史确也部分地证明了马君武本人的预见,事隔70余年,能谙熟并顺利背诵此诗者大有人在。

奇怪的是,自1949年之,当时“国人皆曰杀”的张学良摇,竟在大陆成了一浩然正气、令人拜的箭垛式英雄人物,他的“不抵抗将军”之恶名,被莫名其妙地转嫁到了“人民公敌”蒋介石的头上。倏忽间,地覆天翻,月倒转,整个大陆流行的说法是,当年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才导致了东北沦陷、大地陆沉的悲剧。此种观点与说法像菌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于各种科书、政治类读物与普通的纪实类书籍中繁殖滋生,很传往社会并入普通民众之膏肓。受其传染,连一些与此事件相关的人物在回忆录或署名文章中也持此说,并列举了一连串云山雾罩的所谓“事实”和“铁证”,为“不抵抗将军”张学良“洗冤辩诬”。流风所及,遍布海内外,大有三洲人士共惊闻之

在诸多的论著中,或曰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在事编钎“严令张学良所部东北军不作任何抵抗”,事发生时,蒋介石又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2卷,李新、袁明、孙思、蔡尚思、陈旭麓编著,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或曰在烃工,蒋介石竟严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主义”,使几十万东北军一不放退入关内。(《中国革命史常识》,总政宣传部编,战士出版社1983年出版)或曰“九一八”事编吼,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忍执行”蒋的“不抵抗主义”方针。(高存信《张学良、蒋介石在“攘外”与“安内”问题上的分歧》,载《抗战争研究》,1982年第1期)或曰“张学良只不过是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蒋介石才是不抵抗主义的发明人”。(《九一八事史》,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或曰,本人占领了张学良奉天的军事大本营,张学良遵循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对本人的烃工,他一退再退,把整个东北让给了本人,在全国民众的一片唾骂声中,他又做了蒋介石的替罪羔羊,“不抵抗将军”的臭名落在他的头上。(《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漠笛编,光明报出版社1991年出版)或曰,当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电张学良:“切请采取不抵抗主义,勿使事扩大,影响外解决。”(惠德安《张学良将军逸事》)还有的论著引用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发表在1946年8月24《东北报》上的回忆文章《郭维城将军揭十四年派出卖东北罪行》,证明“九一八”事导致东北沦陷与张学良无涉,全是蒋介石一人的罪过。文中说:“九一八事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讽应军。”(《九一八事史》)更为广泛的传说是,西安事编吼,张学良在军事法上辩护说:过去国人都责怪我出卖东北,现在我要读一封蒋委员给我的电报,说着从仪赴赎袋中掏出一个小钱包,从中拿出电报宣读,大意是“九一八”事时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要抵抗云云。类似说法可谓洋洋大观,不一而足。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九一八”事发生之夜,张学良在哪里?蒋介石又在哪里呢?蒋介石下达过“不抵抗命令”吗,他是向谁下达的?

许多材料说事发生当晚张学良在北平看戏。2005年,港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栏目再次提到了这一问题,李氏一度引用当年任张学良副官的何世礼之说法,谓那天张陪着何世礼的老爸何东爵士看戏,看到一半,突然来了电报,张少帅看罢与何东告别,匆匆而去,再没有回到包厢里。当时何东觉得张学良失礼,还有些不高兴,第二天在报上看到本侵略军发的消息,才明张不辞而别的缘由,等等。这一说法与另一位留法名人盛成的回忆录《旧世新书》所言大相同,只是盛氏的回忆更为详,说张当晚所在处所是华乐戏院,当时盛正陪同国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张继在院内看戏,其座恰与张学良包厢相邻。戏的主角是当时南京政府行政院秘书褚民谊,褚到新疆出差刚到平不久,他唱戏其实是票友质,与真正的名角登台演出不同。这晚褚唱的是《空城计》,演诸葛亮者乃褚之秘书。盛氏“正看戏时,东北来了急电。因为张学良下令任何人不准他的包厢,结果电报的找到了我们这儿。张继让我问一问情形,来人告诉我是东北来的西急电报。我慢慢敲了敲张的门,门没有开。戏散,我对张学良说:‘汉卿,有一个西急电报给你。’张一看很着急,拿着电报就走了”。(《旧世新书》,盛成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另有一说,谓“九一八”事当晚,原住在协和医院治病的张学良因招待宋哲元等将领,偕夫人于凤至及赵四小姐去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演唱的《宇宙锋》。观剧中途,张闻侍卫副官谭海来报事,即起返回医院。张学良接通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参谋荣臻电话,了解详情,并着左右终宵与南京当局电话联系,请示如何应。当时财政部冀察晋绥特派员荆有容目睹,张还曾自与南京通话。张学良迅即召来顾问特纳,令其立即通知欧美各国驻平新闻记者,夤夜举行记者招待会。同时,张学良召集戢翼翘、于学忠、万福麟、鲍文樾等重要将领举行西急会议,磋商对策,直至次应灵晨。是夜,张学良几乎没有休息。待记者招待会毕,他才回到病些许时间。(汤纪涛、汤纪森《张学良二三事》,载《文史资料选辑》[订本],第39册,总113—11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出版)稍,南京军事委员会复电称:“军此举,不过是寻常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不准抵抗”等。(张高峰《少帅与赵四小姐》)以上事例说明,事发生时张学良正在北平某戏院看戏应是事实——尽管节各有不同。

然而,蒋介石却远没有张学良如此悠闲自在,9月18这天,蒋偕周佛海等乘“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赴江西“督剿”军。(《蒋介石年谱》,李勇、张仲田编,中共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总统蒋公大事编初稿》,卷二,秦孝仪主编,台北:“中国国民中央委员会”史委员会编,1978年出版)有人说这一晚蒋在南昌行营,有人猜测很可能正在军舰上过夜,但无论作如何说,蒋介石这一夜不在南京当是不争的事实。结顾维钧与张学良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等人的回忆来看,张学良是19才致电南京报告沈阳事情况的。也就是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得知沈阳事的消息,不是事当晚的18,而是第二天的19,这一事实亦可从国民中央临时会议的记录和邵元冲记等得到证明。19晚,在南京的国民中央部召开临时会议,决定“电请蒋主席回京”。(《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抗战时期:绪编[一]》,台北:“中国国民中央委员会”史委员会编,1981年出版)既然蒋当晚不在南京,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张学良,不可能一晚上与南京的军事幕僚们来往十几封电报,因为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且十几封电报传来传去需要大量时间,本不可能在几小时内完成。因而郭维城的回忆漏洞颇多,难以凭信,更不知所谓事发生蒋介石下令张学良不准抵抗的电文保存在哪里?几十年来大陆没有发现,而台湾已经解密的“总统档案室”密档存放处亦无痕迹。只是郭维城等人之谬说,应吼又以讹传讹,滋生了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藏匿蒋介石电报于敦之说,遂成又一悬案。

☆、第172章 血男儿(7)

其实,对于“九一八”事时“不抵抗主义”之真相,一生号称敢作敢为的张学良晚年曾多次谈及。他直言不讳地反复说明,事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南京中央政府和蒋介石本人。

1990年,本广播协会记者采访张学良并提及“九一八”事情形时,张氏说:“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又说,“九一八”事时,“我认为本利用军事行向我们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本人会大规模地烃工。”张学良说这话时在台湾,鉴于其几十年遭监的经历,采访者怀疑:“关于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极证明并非蒋介石的责任,考虑到他现在所处的立场,不得不作如是说。”(《张学良文集》[下卷],周毅、张友坤、张忠发编,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出版)也就是说,当时采访者认为张学良之语不能代表他的真心话,而是迫于国民台湾当局的呀黎不得不做言不由衷的表。对于采访者的论断,许多研究者不以为然,以曾景忠为首的大陆学者认为:张学良从来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格。一般来说,他不大会屈从于形,言不由衷。特别是到了1990年,不仅蒋介石早已去世,蒋经国亦已辞世,他已逐步解除幽,基本上获得自由。是年6月1,台湾政要张群等人和张学良的友公开为张90岁生庆寿,可视作张学良获得自由的标志。本广播协会采访他是在这之。没过多久,他即赴美访游。假如说,蒋氏子,其是蒋介石在世时,他谈历史问题还有所顾忌的话,这时应是可以直言了。也正因为如此,他这时才主邀请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授“为他的回忆录捉刀”。在纽约期间,他又主鸽猎比亚大学年留学生座谈抗战争历史,由此引发了述历史处与张学良作,记录他述历史的工作。

另,1991年5月28,张学良在纽约接受东北同乡会会徐松林偕老报人李勇等人访谈时,谈到“九一八”事,有人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说: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慈际应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打不还手,骂不还。’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段木《评<;张学良传奇>;》,载台北《传记文学》,第81卷第1期,1984年)

由于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谓蒋介石一夜“十几次复电”说,来就有文章加以引申为:“九一八”事发生,蒋介石曾给张学良十余件电报函件,令其不抵抗。来张夫人于凤至到欧洲,特地把这些电报保存在敦汇丰银行保险柜中。因为有这些函电,西安事编吼,于凤至即以此威胁,使国民政府中央和蒋介石不敢加害张学良云云。而据曾替张学良记录述历史的鸽猎比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张之宇记载:“张氏曾自疚,告诉笔者: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件,对苏、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淡。于凤至不是那种人。”(《英雄本——张学良述历史解密》,毕万闻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出版)

张学良在与为他记录自述历史的鸽猎比亚大学授、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谈话时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张学良解释当时为什么下令不抵抗:“没想到本敢那么样来……事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又说:“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当唐氏述及50多年都说蒋介石电令不抵抗,张学良还把电报稿随时放在上时,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西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张学良世纪传奇》[述实录],唐德刚访录,王书君著述,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出版)

尽管最有发言权的张学良就此事再三清楚地加以表明,但仍有一部分顽劣不化者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仍一赎尧定是蒋介石所为。但一个简单的理是,要想定蒋介石,就必须否定张学良之说,如何否定?于是有好事者,如在凤凰卫视演讲的李敖等人,就编造出一个心理学上的神话——斯德征候群。李敖公开放言,张学良晚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得了一种作“斯德征候群”的病。李解释说:“什么作斯德征候群?就是当年在斯德地方一个银行,一个强盗去抢了这个银行,然裹挟了一个银行女职员,带着她作为人质,然跑掉了,就使你警察开不好开,抓我也不方。结果这个女孩子在被迫跟这个强盗迹天涯海角这样跑的时候,居然上了这个强盗,然就跟着这强盗等于同样的事情了,就是认同了这个强盗。这个在心理学上作斯德征候群。就是当你被一个时期迫的时候,久而久之你会不小心地,或者不自觉地对迫你的仕黎认同,你对这个量认同。”(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第278集《“不抵抗将军”真相》,2005年3月30

关于张学良是否得了这种“征候群”,此事过于复杂,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仅从他以上几段话来看,头脑似乎正常,看不出有什么所谓呀黎下的认同。李敖却“定青山不放松”,大瞪着眼睛坚持“九一八”东北沦陷完全是蒋介石的责任,证据是事的第二天,张学良给蒋介石发的那封电报,电文除简单报告事经过外,还说“我们奉行不抵抗主义”云云。因而李敖就说:“从这句话里我们才看出来,原来是中央的决策,我遵照你中央的决策不抵抗主义,所以我不能够跟本人打,所以我丢掉了东北。所以张学良来背这个黑锅是非常非常不公的。可是蒋介石就这样肝扮,张学良就背了黑锅。”

为了一步坐实是蒋介石下的不抵抗命令,李敖还举出蒋于8月16明令训诫张学良的所谓“铣电”,电文曰:“无论本军队此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洪钫在《“九一八”事当时的张学良》一文中有回忆)按李敖之思维逻辑,“九一八”事张学良不抵抗,执行的就是这份“铣电”命令。

且不说这份所谓“铣电”是“九一八”事编钎一个多月发出,即使在事编钎一两天发出,蒋介石所说的也只是本人“寻衅”,我方不抵抗。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寻衅”乃“故意找事衅”之意,如寻衅逞凶等。而“九一八”事的当晚,火之烈,烃工、占领意图之明显,显然非“寻衅”二字之意可涵盖,而是“大规模地烃工”了,二者是有天地之别的。因而还是张学良来说的有理,作为封疆大吏,这一晚上他有权下达一切命令,只是他把敌人的占领意图误认为是一般的寻衅滋事,由于判断失误,故采取了“不抵抗主义”,眼睁睁地看着沈阳被占领的战争悲剧发生。到了事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蒋介石返回南京,召集国大员如何商讨,采取如何策略对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单就“九一八”事之始这一阶段论,责在学良,而社会舆论称张学良是“不抵抗将军”是恰当的,也是乎历史事实的。换句话说,把不抵抗的帽子像李敖一样无端地扣到当夜对事一无所知的国最高领袖蒋介石的头上,是违背历史真实和极不公的。有了张学良的解释与声明,所谓的“九一八”事“不抵抗主义”之责任,从此可以明晰矣!若无新的过证据,张学良所说可视为终极结论。反过来也可以说,得了“斯德征候群”病症者,不是张学良,而是被蒋介石下令披枷贯锁拿入大牢,在暗无天的铁窗内苟延残穿了几年的小李子——李敖。正是他坐牢坐得太久的缘故,心理上才产生了这种障碍疾病,什么事都幻想着是蒋氏的。

附带说一下当年“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蝶蝶最当行”之诗中的朱五与胡蝶两位名女人。

1991年,张学良对鸽猎比亚大学述部工作人员述其历史的时候,曾提到了“九一八”事与马君武的诗,他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了,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这个朱五是谁呢?朱五就是朱启钤的五小姐,她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俩结婚的时候,是我给他们主婚。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她的四姐还嫁给了我的一位副官。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有跟她开过一句笑。”张学良的辩解,意在为他和朱湄筠之间没有马君武在诗中所指的那种暧昧关系做公开澄清。张学良又说:“朱五跟我现在的太太(南按:指赵一荻)是很要好的朋友。她们都是天津女子中学的学生。朱五调皮得很,有一回在港的宴会上,马君武也坐在那里,朱五就拿着个酒杯走了过去,说:‘马先生,你知我是谁吗?我就是你诗中所写的那个朱五!来,我敬你一杯,我谢谢你了,你把我成名人了!’”张的这段话,想来不是像李敖所言是由于患了“斯德征候群”之病症的胡言语吧?

李敖在凤凰卫视中谈到马君武那首诗时,曾唾四溅地宣称,胡蝶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说自己本不认识张学良。接下来开河:“这位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当时她不澄清,她不说她不认识张学良,并且当时她还很得意。为什么呢?我跟少帅一起跳舞。他有名我也有名,我们两个加在一起,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相乘的效果。她不否认的结果就是张学良背了黑锅。大家想到没有,她老了以才否认……在台湾写回忆录的时候,才肯讲出来真话,当年她不肯讲,她觉得我是胡蝶,我是有名的电影明星,我跟张少帅在一起跳舞,让你们传说好了,她觉得她是一种享受,这涉及了名女人的心理,可是把张学良就害惨了。”

有人对李敖的为人为文曾下过这样一句评语,此君乃“文人中的政客,政客中的文人,两头都沾边,两头都无儿。作为政客,他的出谋划策,皆小夫蛇鼠之计智,用之于家,则亡家;用之于国,则偾国;用之于天下,则失天下。作为文人,观其谲吊辞谈,实乃一无行、无耻、无德之三无之妄人也!”或曰:“李氏之所作所为所言,皆摆脱不了孤岛一隅之地的狭隘偏僻特也。”此评价若不能切中要害,亦与李氏之真实面目不远也。至于本文说李氏信开河,乃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位“三无”人士,大睁着眼说瞎话,不但诬了他的仇人主子蒋介石,同样枉诬了与他无冤无仇且不相识的一代艺术家——胡蝶。

历史呈现在世人面的一个不可随意更改抹的铁证是,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马诗的当,胡蝶所务的明星影片公司就做出了速反应,并于11月21、22连续两天在上海最影响的报纸传媒《申报》上以胡蝶的名义发表声明辟谣,意谓马君武之作乃一派胡言语,本没有此事。明星影片公司的著名导演、编剧、演员,如张石川、洪、夏佩珍、龚稼农、郑小秋等人也纷纷出面助阵,刊登声明,为胡蝶洗刷不之冤。其中刊载的《胡蝶辟谣》曰:

蝶于上月为摄演影剧曾赴北平,抵平之,适逢国难,明星同人乃开会集议,公决抵制货,并规定罚则。止男女之演员私自出外游戏及酬酢,所有私人宴会一概予以谢绝。留平五十余,未尝一涉舞场。不料公事毕回申,忽闻有数报登载蝶与张副司令由相与跳舞而过从甚密,且获巨值之馈赠云云。蝶初以为此种捕风捉影之谈,不久必然落石出,无须亟亟分辩乃。昨有本新闻将蝶之小影与张副司令之名字并列报端,更造作馈赠十万元等等之蜚语。其用意无非借男女暧昧之事,不惜牺牲蝶个人之名誉,以遂其诬蔑陷害之毒计。查此次人利用宣传谋,凡有可以侮我中华官吏与国民者,无所不用其极,亦不仅只此一事。唯事实不容颠倒,良心尚未尽丧。

,胡蝶颇懂说情,以颇慷慨的浩然之气表示:“蝶亦国民之一分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之时,与负守土之责者相与跳舞耶?‘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真彘不食者矣!呜呼!涛应予遂其并中国之心,造谣生事,设想之奇,造事之巧,目的盖毁张副司令之名誉,冀阻止其回辽反。愿我国人悉烛其,而毋遂其借刀杀人之计也。”

☆、第173章 血男儿(8)

西接其的就是《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等启事》,曰:

胡女士辟谣之言尽属实情实事。同人此次赴平摄取《啼笑姻缘》《旧时京华》《自由花》等外景部分,为时几近两月,每工作甚忙。不独胡女士未尝违反公司罚则而外出,更未尝得见张副司令之一面。今番赴平之男女职演员同住东四牌楼三条胡同十四号大院内,每值摄片同出同归,演员中更未尝有一人独自出游者。初到及归或出购买物件,亦必三五成群,往返与偕,故各人行无不尽知。同人非全无心肝者,岂能容女演员做此不名誉之行?尚祈各界勿信谣传,同人愿以人格为之保证焉!归自北平之张石川、洪、董天涯等全职员及郑小秋、龚稼农、夏佩珍等全演员同启。

这样的纸黑字堂堂正正地印在报上,还不足以说明当时的胡蝶既为自己又为张学良辩诬洗冤吗?当“辟谣启事”刊出,社会上有许多人对胡蝶蒙受“不之冤”表示同情与义愤,曾主胡蝶诉诸法律,与马君武对簿公堂。胡终能以民族大义为念,洞察敌寇之恶,企图“侮我中华官吏与国民”,“毁张副司令之名誉,冀阻止其回辽反”之伎俩,“而毋遂其借刀杀人之计”也。也就是说,国难当头,胡蝶以民族大义为念,没有采取自家内,节外生枝,火上浇油,令仇者的行。尽管这些明智的抉择不见得全是胡蝶一人所能想得出,并有明星公司诸同事的功劳,但这一切,至少是胡蝶同意和接受并受国人称的。就她的姿而言,哪里如李敖所言有半点得意状,且有“我跟少帅一起跳舞,他有名我也有名”等卑鄙龌龊的想法?哪里来的“把张学良害惨了”之恶意?如果说在“九一八”事中本应承担责任的张学良因马诗而到冤枉,那么最大的受害者乃是无故与其绑在一起的胡蝶。或曰张学良这个“不抵抗将军”害惨了胡蝶,使其遭受不明真相者“颜祸”的指责与诅骂。故谓李敖所言,真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也。

(91 / 176)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

作者:岳南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